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基本理念、基本内涵和基本方法,切实做到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以评促强,喀什大学官微将推出系列报道,解读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要点,供大家学习掌握。
1.学校选择哪一种评估类型?
我校选择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二种,即已通过上轮审核评估,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。
2.学校如何选择评估指标?
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两部分。针对第二类评估高校,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,首次设定统一必选项、类型必选项、特色可选项、首评限选项,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。定量指标聚焦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数据,包括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动态监测指标、国家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、教育部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评价指标等。审核重点中定量指标分为必选项和可选项。“必选项”是指该定量指标必须选择;“可选项”是指该定量指标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自主选择。“必选项”对标国家底线要求。“可选项”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,包括学校卓越教学及学生培养所取得的成效等,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8项。
3.学校如何选择常模?
新一轮审核评估定量指标可作同类常模和他类常模比较,同类常模比较是指参评学校选取同类型高校数据平均值作比较,他类常模比较是指参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,自主选取、量身定制不同类型(可以为多个类型)高校数据平均值作比较。
第二类第二种评估的必选常模是本省份或同类型高校的常模,其余为可选。除必选常模外,学校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至少一种或多种类型常模。自定义常模是学校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个性常模,至少由5所高校组成,最多可以定制3个。常模选择的重点在于找准位置和差距,要有助于通过指标数据比较帮助学校了解自身与同类学校、标杆学校的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。
4.学校须重点关注的“红线”“底线”要求有哪些?
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国家基本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规定,在指标体系中设置“红线”和“底线”要求,体现国家的刚性办学要求。在定性指标中,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思想统领,在指标体系中增设对教师、学生出现思想政治、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,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方面的“负面清单”,在定性指标中划定办学“红线”。在定量指标设计上,“必选项”对标国家底线要求,从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、教师队伍建设、基本办学条件、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方面列出了“底线”标准,其中第一类评估16个,第二类评估17个。
5.学校“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”是如何征集的?
专家组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做法,通过线上、入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、评估、论证、会商,从理论先进性、实践有效性、示范推广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判,在专家组达成共识的基础上,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案例中挖掘整理,并推荐“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”,经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和宣传,增强其示范效应与共享价值,有助于同类高校破解类似难题,加快改革步伐。征集的案例既可以是示范性、引领性的综合教育教学改革案例,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特色非常鲜明的教育教学案例。具体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、教育模式、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重大改革;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建设;一流专业、一流课程、一流基地建设等。案例需介绍学校实施上述举措所取得的改革与建设成效,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突破,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突出效果及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价值。
(转自:喀什大学微信公众号)